NBA 總冠軍戰五場結束,勇士 3-2 領先。打到目前為止,就連我這個 Anti-LeBron 都不得不為 LeBron 落下男兒淚。


話說為什麼會是 Anti-LeBron,單純是因為不喜歡這個人的作風,無論是轉隊的全國記者會,或是對於自身常被粗暴犯規的言論,而這些,也可能就是大多數 Anti-LeBron 對他沒有好感的原因,因為虛懷若谷的人總是比較討喜。但無庸置疑的,他的能力就是擺在那裡,若單就球技而言,那是完全沒話說的,誰能像他一樣有速度、有力量、有視野,進攻上可面框可背框,防守積極度也不在話下,從一記又一記的追魂鍋即可看出,近年又改善他投籃不穩定的毛病,每年每年看著他的進步,看著他越來越全面,讓人就算討厭他卻又不得不佩服他,也讓他能夠連續五年打進最後 The Finals 總冠軍賽,並在今年總冠軍賽中,進行五場就有著二度大三元的紀錄 (職業生涯中六次總冠軍賽 triple-double,今年其中一次更是達到得分 40 分的大三元,NBA 史上第二人,第一位為 Jerry West 於 1969 年創下)。

不過也就是因為他自身能力的強大,使他現在在總冠軍賽的情勢是看來更加悲情。五場下來平均 36.6 分 12.4 籃板 8.8 助攻,繳出這樣的成績球隊卻還是在這最後的系列戰落後於對手,到底要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戴上第三枚冠軍戒指,他可能都有點無語問蒼天。

第六戰,騎士需要做到什麼?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騎士的兩場勝利是怎麼拿下的:

除了 LeBron 的超人“平常”表現外,防守是一個重點,贏球的兩場騎士都把勇士得分壓在百分以內,而輸球的三場則是都讓勇士破了一百分,所以勇士得分的破不破百對騎士來說可說是一項指標。另外是除了 LeBron 以外球員的發揮,無論是先發或替補,在第一戰 Kyrie Irving 傷退之後,僅有第四戰的 Mozgov 得分有破 20,只是剛好那場比賽 LeBron 被壓制到 .318 命中率只拿 20 分,不然若是以總冠軍賽他的平均數字來看,這場比賽孰勝孰負還很難說 (最後勇士雖大勝 21 分,但以 LeBron The Finals 平均 36 近 37 的得分,與這場表現有著16、17 分的相差,其實只會有五分以內的差距),反觀勇士的三場勝利不是有四人以上得分上雙,就是會有兩人以上拿下超過 20 分的分數 (外帶四人以上得分上雙),無論是點 (Stephen Curry vs LeBron James) 或面 (其餘球員) 的發揮,騎士的落敗好像也只是剛好而已。

不過,關於副將發揮這件事,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重點是要怎麼做到?尤其是在目前看來騎士諸將的外線手感都不是頂好的狀況下。提供兩個畫面給各位:在第四第五兩戰的轉播中,我們最常看到的是,LeBron 帶球切入,分球外線、LeBron 帶球切入,分球外線、LeBron 帶球切入,分球外線;或是 LeBron 拿球背框單打、LeBron 拿球背框單打、LeBron 拿球背框單打,並不是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而是這些畫面一再一再的重複所以說三次,然後結果都一樣,那就是叮叮噹叮叮噹的投不進打鐵聲,不然就是 Tristan Thompson 搶到籃板二波進攻,這時就有兩個思維,一是除了 LeBron 以外,還有沒有人再切入展現對籃框的侵略性?在四五兩戰中可以看到騎士球員好像多半都在外圍等球,當然 LeBron 的吸怪能力無話可說,但並不表示就只要好好等球投籃就好,命中率不佳時跟進靠近籃框絕對可以對勇士有更多的施壓,但我們卻是看到在勇士變陣 play small 的情況下,第四戰罰球數兩隊差不多,第五戰勇士罰球數就大幅領先,或是不要執著於三分線上的取分,帶一步距離拉近一點跳投來找到感覺也是另一種方法,不然每每看到 LeBron 傳到外線有了大空檔,卻因為手感不佳而猶豫,錯失投籃機會甚是打亂自身節奏,一再的循環隊士氣上也是一大打擊。對勝利的渴望不是口頭說說,而是要身體力行,找戰犯並不能解決問題,對問題有所應變才能得到勝利。二是球的流動不夠,由 LeBron 發動是沒錯,但就不是說每一次都要由他來處理,一次又一次的累積,加上教練的調度,只會讓他的雙腳越來越疲憊,最後就有力不從心的問題產生。

再來看看教練的調度與戰術:用兵保守是這個系列賽中 David Blatt 最為人詬病的,當然啦,先發與替補的差距無法彌補,尤其是在季後賽中損失了 Irving 及 Kevin Love 兩名大將,但其實板凳席上還有兩個熟悉的名字,Shawn Marion 與 Brendan Haywood。不知是傷未痊癒還是教練遺忘,這兩人居然在季後賽中一分鐘都沒上,尤其是 Marion,這名可從一號守到四號,進攻也有兩把刷子的好手,從頭到尾卻只能從暫停時間他自板凳區走出和隊友擊掌時看到他,而在內線吃緊的狀況下,Haywood 應該也還不到不堪用的地步,上來頂個五到十分鐘應該也不是問題,讓幾名主力硬撐在場上的下場就是,除了第一戰外,其餘四場的第四節得分都要看著勇士揚長而去。

戰術上,在第五場敗下陣來之後,各界都說騎士不該順著勇士的意跟著 play small,但其實這不是問題,看看上半場在騎士還有外線的情況下,也是和勇士拉鋸,是下半場外圍手感劇降才慢慢的被拉開。那以大打小呢?在第四戰中騎士已經驗證過這件事情也是可行,只是還是要歸回教練調度,小陣容表示的是節奏要拉快,體力上負荷也就隨著增大,大陣容就是要以高制快,把節奏拉慢,但僅靠 Mosgov 和 Thompson 兩人是無法撐完全場,所以該如何調配戰術應用與人員上場時間,會是騎士第六戰為這賽季最後一戰與否的重點之一。

勇士又該如何拿下等待 40 年的金盃?

在改變人員調度之後,勇士是順利拿下二連勝取得總冠軍賽聽牌的優勢,但經過兩場的適應之後,騎士想必會對此有所防備,那勇士該如何笑到最後呢?

當然是繼續保持 play small 的積極性,用不斷的跑動來讓騎士疲於奔命,讓他們在比賽末段慢慢地被瓦解。在大家關注到 Iguodala 的同時,別忘記 Harrison Barnes 和 Shaun Livingston,Andre Iguodala 在防守與進攻兩端的表現是眾人有目共睹,但 Harrison Barnes 多次的埋伏三分線底角與衝搶籃板,卻是勇士在小陣容身高和體型吃虧的情況下,不至於落居下風的原因。另外 Livingston 高後衛的優勢,也稍稍彌補球隊在場上高度劣勢的情形,這對於勇士是相當重要的,因為有了他們,Iguodala 和 Curry、Green 才能更專注於在攻守轉換的 moment 下,才能把節奏拉快最終以快攻結尾。

另一方面,要稱讚的是 Steve Kerr 的調度與戰術,調度面我們已經看到對 David Lee 的重用與陣容上的轉變,戰術面上則是以對方的策略作為策略,最明顯的就是在 Curry 的使用。和騎士不同的是,總冠軍賽中不再都由 Curry 帶過半場,在 Curry 只要拿球或做擋拆,騎士都是選擇放另一名球員來對 Curry 進行驅趕或包夾的戰術應用下,Kerr 所幸讓 Curry 有著更大量的空手跑位,來變成誘餌使隊友有更多的進攻機會,進入下半場後再抓住對手因調度問題而體力下滑,讓 Curry 有多一點的持球擺動來創造自身出手空間,甚是把戰術設計與進攻重心不是都放在 Curry 身上,這些都是除了球員在場上的解讀以外,教練也要提醒甚至創造機會的能力,打到這個份兒上,Kerr 確實要比 Blatt 來得出色。

NBA 2014-15 球季最後系列戰總冠軍賽第六場,將在台灣時間 6 月 17 日早上九點鐘正式開打,會是騎士背水一戰能將戰線延長,還是勇士避免夜長夢多在異地封王,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

圖/網路

文/Jason from JASTY

arrow
arrow

    Li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