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idden in Plain Sight  球、框與網的祕密

我們可以運用各種不同方式拆解分析籃球這項運動,但回歸到最原始的姿態,除了場上跑跳的球員之外,球、框與網毫無疑問是最基本構成要素。在它們。你可能每天到球場報到,與這三者相望,但或許你從不曾知曉,它們背後各自蘊藏的歷史故事。

Ball Don't Lie

自1983年開始,NBA聯盟開始使用斯伯汀(Spalding)品牌作為官方用球。每一顆斯伯汀籃球的製作過程都是一樣的——從美國愛荷華州或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屠宰場到芝加哥一處百年歷史的皮革工廠,再飄洋過海至中國製造組裝,接著重新回到阿拉巴馬州倉庫準備進行品管測試,最後,每年夏天分送給聯盟三十支隊伍。每個階段各自扮演其獨特而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與斯伯汀品牌合作、由荷溫恩(Horween)家族經營的皮革廠,在當地是目前碩果僅存的歷史片段,過去芝加哥因為發達鐵路交通和廣大倉儲腹地,催生肉品加工業蓬勃發展,從當地首支NBA球隊——包裝工(Packers)和之後的公牛隊名都不難看出背後關聯。皮革業原料正是來自肉品加工業副產品之一,且更受益於其他副產品所衍生出的鞋油和毛刷等等相關產業,加上鄰近密西根湖和貫穿當地的河流提供皮革業所需大量用水,荷溫恩家族事業無疑承載芝加哥傳統的延續,他們製造NFL用球歷史可以追溯到數十年前,甚至花了十一年時間研發改良,終於贏得斯伯汀青睞,大約十年前成為NBA用球的皮革供應商。

全球化浪潮很大程度上將美國傳統製造業消滅殆盡,因此組裝斯伯汀籃球工作現在是由中國工廠承攬,負責在日本進口的氣囊外表之上,鋪以來自馬來西亞或越南的橡膠構成籃球內部主體,最後以手工黏合八塊來自荷溫恩工廠的皮革作結。產品運到阿拉巴馬州倉庫之後,會使用一系列精密儀器,確保每一顆球品質符合最高標準。儘管如此,「喚醒」一顆真皮籃球最核心的步驟仍操之於球員之手,斯伯汀高層透露:「球員手上的汗水和油脂,或者說像場地灰塵這些東西才是真正讓籃球順手合用的原因,我們大可以把球放到機器裡頭不斷彈跳上百次,但這和人體實際接觸皮革的效果完全是無法比擬的。」

勇士裝備經理胡森(Eric Housen)強調:「假如你拿剛拆封、還是全新的球下場,指尖大概不用一個鐘頭就會擦傷出血,只有隨著使用時間拉長,汗水和油脂或灰塵慢慢讓球的顏色從橘色變成褐色,這時候才是NBA球員最習慣的狀態。」陣中巨星柯瑞(Stephen Curry)也補充道:「如果按照一分到十分的算法,全新的球是一,然後衛斯特(Jerry West)那年代球員愛用的球是十,我大概最喜歡六左右程度的皮球。」衛斯特世代偏好的舊球顏色之深沈被暱稱為「麥芽糖球」,後來由於電視轉播畫質大幅提昇,官方不容許髒兮兮的古董球登上螢光幕,才讓「麥芽糖球」走入歷史。

關於比賽當晚用球,歷史上也不乏許多饒富趣味的故事,例如一位聯盟高層就指出某隊控球後衛堅稱當時場上使用的球不合手,於是刻意在傳球時瞄準了場邊手握裝滿滿啤酒杯子的觀眾,迫使裁判不得不更換另一顆球。又或者,過去規定較為不嚴謹的年代時,球員會偷偷在自己認為最順手的球上作記號,可能是劃上圓點、叉叉、笑臉或骷髏頭,方便比賽時從一排球裡頭挑出原先屬意的那顆。但是就和讓NFL的新英格蘭愛國者隊和明星四分衛布萊迪(Tom Brady)陷入爭議風暴的「洩氣門事件」(Deflategate)相同,NBA球隊與球員對於比賽用球最大操弄也是在於充氣程度。

傑克森(Phil Jackson)就曾坦言,自己七零年代以球員身份效力當時為奪冠勁旅的尼克時,因為陣中內線球員像瑞德(Willis Reed)或盧卡斯(Jerry Lucas)都僅六呎八吋,身高普遍低於聯盟平均,爭奪長籃板上相當吃虧,於是會偷偷拿球針替球洩氣來減低彈性,當時轉播團隊一員的艾柏特(Marv Albert)也證實,一次目睹搖擺人布萊德利(Bill Bradley)偷偷從短褲褲管拿出暗藏的球針,然後藉由隊友團團圍繞的掩護,開始對球動手腳。

《喬丹法則(The Jordan Rules)》一書也描述日後成為教練的傑克森似乎對球的充氣程度非常在意,賽前總是確保自己親自測試過當晚用球的彈性,一次還抓包熱火刻意未充飽氣,他推論這是因為對手擅長低比分的防守戰,希望透過此方式強迫比賽節奏放緩。傑克森還分析說,例如魔術強森(Magic Johnson)因為喜歡帶球快速推進,湖人主場用球通常都會額外充氣讓球彈性更快,另外像當時拓荒者衝搶進攻籃板很有一套,就偏好未充飽氣的球,如此一來籃板反彈更能在掌控範圍內。

實際使用的籃球雖然在廣泛定義籃球運動下往往受到忽略,但無論是其依然保有的美國舊工業時代情懷或皮革需要人體實際碰觸和時間緩慢催化才能達到最佳使用狀態,還是上個世代NBA球員對於球的特殊偏好和取巧行徑,都帶來更加豐富的樣貌,而來到了近代,籃球本身又有何不一樣的發展呢?

He Dropped the Ball

2006年發布記者會上,時任聯盟總裁的史騰(David Stern)對現場媒體開玩笑說:「我想這顆新設計的籃球和舊版最大不同在於,我的簽名現在會在上頭出現兩次,不像之前只有一次而已。」聯盟宣稱這次與斯伯汀合作推出的新球是過去六十個賽季以來第二次重大變革,前一次為1970年時,將原本組成一顆籃球的皮革數由四片增加為八片,本次變革幅度顯然大大超乎過往,斯伯汀使用全新技術所製合成皮革只需兩片就能達成任務,且號稱帶來更全面的包覆性、更有效的防水性還有更短暫的「喚醒」時間。

人工合成的複合材料無疑是各大運動器材廠商眼中未來新趨勢,何況國際賽事或美國本土絕大多數高中比賽和部份大學聯盟也早已採用合成皮革所製的籃球,斯伯汀理所當然認為,一樣改變遲早會降臨到使用原料來源日益困難的真皮籃球的NBA,他們也有信心加入自己研發創新,能夠在功能面上帶來諸多進步,於是乎主動出擊找上聯盟提出更換新球計畫,雙方最後敲定2006-2007年賽季,聯盟將全面捨棄過往真皮籃球,改用新款合成皮革籃球。

然而,災難立刻隨之到來。

雖然,史騰主導的聯盟官方堅稱新球先前已經有過球員測試,不過事實證明過程中除了2006年全明星賽短暫正式讓現役NBA球員實際使用外,其他測試僅是在當時還處於草創階段的發展聯盟進行,甚至找來背書的還是當時已退休的前球員米勒(Reggie Miller)、柯爾(Steve Kerr)和M.傑克森(Mark Jackson),遑論內部人士爆料,上述三人實際使用新球的時間根本連一個鐘頭都不到。

當時效力熱火的超級中鋒歐尼爾(Shaquille O'Neal)是第一個開砲的明星,他直言:「新球簡直糟透了!它摸起來就像你去玩具店買的便宜貨,做出換球決定的那個人真的該被開除掉才是。」隊友韋德(Dwyane Wade)更是認為新球完全破壞投籃手感,「我的打板投籃再也使不出來了,這之前可是我用在致勝球上的得意招式呢,我可以告訴你,這招看來要成為過往了。」

小牛老闆庫班(Mark Cuban)商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物理學家們進行一連串針對新球的測試,結果顯示新舊兩款用球若處於相同充氣狀態,前者反彈高度相較於後者約低於6到8%,更讓人憂慮的一點是:發生不規律彈跳機率增加約30%之多。此外,研究調查也發現球吸收液體與濕氣能力減低後,導致表面溼滑、難以掌握。但和球員正式使用新球一段時間後所發覺的問題相比,這些缺點卻顯得微不足道。

一代射手艾倫(Ray Allen)說:「新球帶給我們打法很大改變,我得一有機會就把潤滑劑塗到手上,否則指尖很容易就會因為摩擦受傷流血,你可以發現聯盟整體投籃方式都受到影響,跟我討論過這件事的每個球員裡頭沒有一個喜歡新球。」比賽期間常常需要一球在手的後衛奈許(Steve Nash)則說:「顯然我不用再舔手指了,因為新球根本不必這麼做就感覺黏在手上。」他還宣稱新球讓自己指尖佈滿像被紙割傷似的多道傷痕,這點也獲得像基德(Jason Kidd)或諾威斯基(Dirk Nowitzki)等多位球員附和。

風暴越演越烈的情況下,球員工會甚至因此向美國全國勞資關係委員會提出正式申訴,認為聯盟一意孤行的作法明顯影響到全體球員權益,此事還驚動過去曾利用民意逼迫政府嚴格立法監督汽車製造業安規而被視為美國消費者權益運動先驅之一的律師納德(Ralph Nader),發表一封致總裁史騰的公開信譴責NBA草率行事。

最終各方壓力蜂擁而至下,竟讓官方宣佈2007年1月1號起換回舊款真皮籃球,新款合成皮革籃球的實驗僅持續約兩個月即宣告胎死腹中,日後成為史騰任內備受批評的措施之一。斯伯汀更發出公告,指出願意提供購買新球的消費者100美金退款和15美金相關處理費,《運動產業每日新聞(Sports Business Daily)》引述一位資深產業人士說法,「我不會說這件事規模堪比新可口可樂事件,但這絕對是一件非常讓人感到遺憾的狀況。」過去可口可樂公司於1985年推出一款號稱口味更佳的產品,計畫日後全面取代市面上現有口味,此舉招致市場上撲天蓋地的惡評,日後成為行銷學經典失敗案例。

每場NBA球賽開始前,主隊的裝備經理會準備三顆選定的球,交給當晚執法三位裁判檢查是否合乎規定,之後主裁判再帶著這三顆球詢問雙方各一位代表球員挑出其中一顆,假如雙方意見一致,那一顆球就是當晚用球,其他兩顆則作為備用,若雙方意見不一致,主裁判就會選擇剩下的第三顆,免去任何不公平處。如此作法是那麼平凡無奇而公事公辦,似乎籃球本身只是比賽非常基本且毫無爭議的一環,不過顯然籃球本身絕非只是籃球而已。

Above the Rim


1891年,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博士把裝桃子用的籃子掛在春田學院(Springfield College)體育館看台欄杆下沿,籃球運動從此誕生。而當時籃子距離恰巧是十英呎高,一個世紀過去,籃框高始終停留在陰錯陽差下確定的高度。

奈史密斯博士當然沒有預料到,往後籃球員的身高和體能條件會有如此突飛猛進的成長,七呎球員在現在早可說是司空見慣。黑人球員的加入,再配合高科技輔助訓練,某些時刻,地心引力似乎仿佛會短暫於籃球場失效。然而,既然如此,那為什麼這看似陳舊且設立初始根本未經深思熟慮的十英呎籃框高度依然屹立不搖呢?

事實上,提高籃框高度的想法歷史非常久遠,1967年12月4號出版的《運動畫刊》封面故事標題就是:「支持改為12英呎高籃框」,其中日後成為活塞「壞孩子」王朝背後推手、當時擔任大學教練的麥葛洛斯基(Jack McCloskey)強調:「假如我把籃框釘在牆上一處,然後球員們開始比賽,但是那些大個子們卻很簡單就在籃下把球擺進,或是把投失的球輕鬆點回籃框,比賽看起來強弱懸殊,我會怎麼做呢?我肯定會把籃框高度再提高!」過去這群抱持純粹主義且資歷顯赫的籃球教練憂慮,長人統治比賽現象不僅破壞比賽平衡,更違背籃球強調技術、團隊合作的初衷,他們認為提高籃框是最佳解決之道。

日後以主辦長人技術訓練營聞名全美的紐威爾(Pete Newell)同意道:「籃球比賽應該是各項技術的平衡展現,現在長人球員能夠靠鞏固籃板、籃下得分和火鍋封阻,幾乎是憑一己之力就宰制全場。」麥葛洛斯基認為,12英呎高籃框將逼迫七呎長人也得學習如同矮個子球員一樣全面技術,而非全憑個人基因天賦就打遍天下無敵手。

另一位支持者——當時愛荷華大學教練米勒(Ralph Miller)則自曝,他私下訓練長人投籃方式就是借助12英呎高籃框,因為如此一來他們不能再用扁平幅度投籃,必須要加入一定拋物線弧度,這在提昇投籃準度上有顯著幫助。就連倚靠籃球史上首位超級中鋒麥肯(George Mikan)稱霸一時的帝博(DePaul)大學教練的邁爾斯(Ray Meyer)也力主提高籃框,「我認為12英呎高籃框未來是無可避免的趨勢。」他如此預言。

《運動畫刊》在1967年時,曾請求田納西大學使用12英呎高籃框進行隊內練習,日後效力公牛的七呎巨人博爾溫克爾(Tom Boerwinkle)寫下高懸至今的隊史單場37籃板紀錄,但那場隊內練習賽時卻整場宛如遊魂一般,賽後失望地告訴記者:「我希望12英呎高籃框永遠不會成真,爭搶籃板難度增加了,因為球停留在空中時間變長,其他較矮球員有更多機會卡到位置,同時所有球員投籃幅度都變高許多,我過去可以一場送出六到七個火鍋,今天卻一個也沒有。」

12英呎高籃框的點子起源其實遠遠早於《運動畫刊》文章推出的1967年,且背後藏有一個如今看來簡直不可思議的動機——消滅灌籃。有「籃球教練之父」之稱的艾倫(Phog Allen)在1934年就實驗過12英呎高籃框,翌年更於《鄉間紳士(The Country Gentleman)》雜誌發表標題為「灌籃不是籃球」的文章,裡頭寫著:「高個子灌籃的樣子一點都不優雅,那個動作就像我把甜甜圈浸到咖啡裡那樣無聊。我說,這根本不是籃球,我的眼中得分就是該用投籃取得,絕對不是灌籃。」

之後,張伯倫(Wilt Chamberlain)橫空出世,更是讓部份守舊的籃球純粹主義者擔憂不已,他們提出更多比提高籃框還要天馬行空的點子,希望可以讓比賽回歸自我眼中的理想狀態,像是移除籃板、籃板由方形改為橢圓形、籃板和籃框間距離增加、籃框縮小、籃下得分只算一分或乾脆籃下得分不算數等等規則。1967年,NCAA當局更實現艾倫過去夢想,針對灌籃下達禁令,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是效力UCLA的中鋒阿辛道(Lew Alcindor),也就是日後的名人堂中鋒賈霸(Kareem Abdul-Jabbar)。

升高籃框的提議,雖然無法得到足夠支持,不過也一直沒有完全消失在籃壇,1986年的《運動畫刊》提及,此舉是因應NBA球員身高大幅增加趨勢的作法,但卻也在結論中調侃說觀眾大概死都不願意放棄欣賞喬丹(Michael Jordan)灌籃英姿的機會。1987年,塞爾蒂克名人堂後衛庫西(Bob Cousy)則認為山不轉人轉,既然大眾不認為調整籃框高度是好主意,不如就限制籃球員高度,共同創立的世界籃球聯盟(World Basketball League)就規定參賽者得是6呎5吋以下,但該聯盟僅營運五年就關門大吉。

2007年,大學籃壇名帥紐威爾之子湯姆(Tom Newell)於西雅圖舉辦一場使用11英呎高籃框的比賽,他堅稱有朝一日升高籃框絕對是時勢所趨,語調就如同艾倫1949年所言,「十二英呎籃框就跟死亡還有繳稅一樣無可避免」。1967年,邁爾斯的那句預言,或者身居NCAA規則委員會要角的史泰茲1989年保證:「我這輩子也許看不到了,但到了2020年,籃框肯定早就提高了。」

近代中鋒沒落,加上三分球革命雙重影響下,升高籃框支持者背後論據似乎已經不再是議題,球員個別技術或團隊合作意識相較過往皆有明顯成長,儘管還是有像現年幾近八十高齡的老教頭莫里斯(Stan Morrison)頑固地表示,現代籃球只是從中鋒宰制時代的一元面向變成擋拆為主的二元面向,每支球隊打法依然大同小異,不過六月才逝世的麥葛洛斯基兩年前受訪時,倒是坦言:「我現在依然會為了收看西岸比賽熬夜凌晨一點,能活到這把年紀還可以享受比賽真的是太幸運了。」

最後,麥葛洛斯基依然忍不住提醒仍願意聆聽的人:「當然,如果可以提高籃框,那對於籃球運動來說,一定是再美好不過的事!」

Nothing but Net

勇士助教佛萊瑟(Bruce Fraser)站定籃框底下位置,準備開始自己口中「世界上最輕鬆的工作」——替練投的柯瑞(Stephen Curry)和杜蘭特(Kevin Durant)撿球,「當這兩個傢伙練習投籃的時候,我幾乎完全不用離開籃下進攻免責區的半圓」。佛萊瑟粗略統計,柯瑞每次練投至少包括100次三分出手,他命中率多半能維持在八成多接近九成水準,杜蘭特三分出手則較少,不過同樣要求自己每次訓練至少需要從三分線外命中三十球。

一日,教練柯爾觀察佛萊瑟如常協助柯瑞和杜蘭特進行練投的訓練場景,當兩人合計一共投進超過五百球後,現場眾人(包括正魚貫進入訓練場館內採訪的媒體)都注意到,一股類似塑膠燒焦的味道微微滲入空氣,柯爾將目光移向籃框下方的籃網,說:「看來我們得換一副新的籃網了。」原本該是潔白無暇的籃網染上些許灰褐色且夾雜燒焦後特有的橘色,尤其是球空心破網後接觸的位置更是明顯。

根據製造廠商說法,籃網出貨前會經過一台專利機器測試,以六到七顆球輪流從各個不同角度經由每小時32公里速度測試約一萬次確保品質,宣稱籃網經過這番測試後頂多是有些髒污,他們沒有想到的或許是勇士這樣一口氣擁有三位史上最佳射手的球隊出現,球隊裝備經理胡森透露每隔幾個禮拜,訓練場館就得更換一次籃網,佛萊瑟則補充說:「特別是這季,籃網耗損速度更是前所未見得快。」

大概所有熱愛這項運動的人都同意,籃球空心破網的聲音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之一,NBA場館甚至特別在籃框下方安裝收音裝備,錄下進球後聲響,再藉由擴音設備放送到全場。湯普森(Klay Thompson)說:「咻唰!這聲音是那麼純粹,它彷彿讓你知道,你正在做一件正確的事,我喜歡透過耳朵來知道自己手感正火燙到不行。」指導多位NBA明星投籃的私人訓練師麥克拉納罕(Rob McClanaghan)則要求,球員結束訓練最後一定要連續命中兩記聲音清脆的空心球,因為這樣能夠讓他們的心理狀態得到正向回饋。

美國海軍學院物理學教授方坦諾拉(John Fontanella)於2006年出版《籃球物理學(The Physics of Basketball)》一書,當中花了非常大篇幅探討理想投籃背後角度、施力和旋轉等因素,籃網在他心中有著近乎神聖的地位,「籃球和籃網間互動是一位真正優秀的射手得到回饋的地方,任何人只要投過在街頭上少了籃網的籃框後,少了籃網後射手能夠得到資訊少了很多。」

專門幫助NBA球員加強罰球的投籃專家馬修斯(Chris Matthews)也十分認同方坦諾拉的觀點,他說:「我可以告訴你,99.9%的射手聽到破網的聲音都會感到興奮,我自己的經驗是光聽進球後籃網的聲音是最好的建立節奏方式。」佛萊瑟觀察中,湯普森和柯瑞空心破網聲音就存在些微差異,前者投籃弧線較平,進球時籃網幾乎不會發出太大聲響,反之後者有時彷彿要脫離大氣層的出手往往讓籃網發出高亢音頻。

籃球癡布萊恩(Kobe Bryant)喜歡稱呼籃網為「答案」,因為它能夠告訴自己如何維持火燙手感,他還說,懷念過去八零年代湖人論壇球場較緊實的舊式籃網,進球後球會再停留於籃網一段時間。球員時代是一代偉大射手的柯爾對於籃網也有獨特喜好,說自己高中時候體育館的籃網較長且鬆垮,球進後會稍微在籃網內捲繞一下,他認為這個特色在年少的自己眼中簡直酷斃了。

可惜,現代籃網都內建防止捲繞設計,柯爾再也看不到自己過去喜愛一幕,球員行為同樣也會影響籃網設計,例如製造廠商有一陣子試著改用尼龍材料,但由於球員間日後十分流行在賽前手抓籃網、雙腳懸空吊起自己,導致籃網拉長變形影響美觀,之後就一律改為聚脂纖維材質,並在末端以聚丙烯增加強度。

就如同籃球充氣程度一般,籃網鬆緊也是球隊能搶佔優勢之處,布萊恩就說過去帶起跑轟戰術的太陽主場籃網都特別寬鬆,所以球很快就通過籃網,馬上就可以進行快攻反擊。柯爾也有類似故事可以分享,過去曾於傳奇教頭伍登(John Wooden)執教的UCLA擔任球僮,他觀察道:「伍登球隊擅長使用2-2-1全場壓迫防守,為了爭取哪怕是一秒時間來站穩防守陣形,他們會特別挑選難以讓皮球通過的籃網。」

某一日的下午練習,柯瑞注意到空心聲響似乎有些不同,「全新的,對吧?」他高聲自言自語,佛萊瑟在柯瑞連續命中77球三分後感到有些緊張,害怕自己傳球角度偏差會破壞對方節奏。

柯爾則又將目光鎖定在上下左右律動的籃網,他想起,那是自己稍早才提醒過裝備經理胡森,替訓練場館換上的全新籃網。

原文刊登於美國職籃雜誌2017年9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oo1543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3) 人氣()